棉紡業的過去與未來(二)
20.12.2021
CHAT六廠以跨越年代、行業和學科的聲音,將一個個紡織故事娓娓道來。我們邀請了不同的持份者,以CHAT六廠記憶銀行中前工廠工人的故事激發想像,並作出回應。在這篇文章中,CHAT六廠2021年的實習生梁泳霖會為我們細說紗廠第三代承繼人王?樺的故事。
回想王?樺自己六、七歲的孩童時光,原來很多現在相熟的員工在那時候已經開始在紗廠工作,友好關係一直維繫至今。
而直到今天,王?樺都仍然以舊日的暱稱稱呼對方。在眾多紗廠故事之中,他就回想起有一位頗為親近的員工的趣事,就是他進錯了王統元的專用升降機。他那時候剛要進來紗廠面試見工,他踏進升降機後,王統元便笑著看他。他就心想:我第一天來見工,怎麼會那麼好禮貌?
步出升降機後,秘書就問他來做什麼,認識王先生嗎?他便回答不認識,只是來見工。秘書聽到後,便請那位員工坐同一部升降機回到大堂,再坐另一部升降機到另一層面試。在紗廠發生的趣事多不勝數,而種種故事都反映出員工和老闆之間有著很深厚的情誼。香港紗廠在70年代遷移到印尼時,就正正有60多位員工跟著去開荒,而當時員工只能住在宿舍裏,卻就這樣一起奮力地打拚至退休。那邊就叫做泰豐紗廠。
現狀與未來
除了回顧過去,我們又可以怎樣展望棉紡業的未來?黃德君曾參與商會工作,了解到行業越發缺少人才,同時社會以及政府對相關文化和設計的支援亦不足夠。作為已遷移印尼多年、規模從一開始的棉紡到今天的成衣產品的國際集團,她希望能夠透過學校、學院等為學生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能夠得到表現自己的機會,甚至與不同地方包括中國內地、歐洲的品牌合作,藉以將他們的設計實際應用出來。
香港紗廠為VTC學生提供獎學金、到印尼實習的機會,亦正連繫藝術家及設計師等進行跨媒介合作,希望可以將藝術融入生活之中。王?樺重視幾代人之間合作和溝通的重要性。年輕人進入行業,固然需要尊重老一輩,但同時亦要認真思考固有的思維、工作模式是否適合現況。因此在過程中,彼此的溝通才是最為重要,而非固執地堅持己見,或者盲目地跟從別人想法;同時亦應該熱心分享經驗,以達至公平競爭。
由工廠轉變為活化項目
針對南豐紗廠四、五、六廠的活化項目,黃德君最欣賞南豐紗廠看待棉紡工業的認真態度——從以紗起家講起,一直到今天的香港發展,並邀請了同業接受訪問,講述香港棉紡業的變遷,背後所裝載的歷史價值至為重要。王?樺則說道:「我覺得最澎拜的60、70年代就是製衣業和紗廠業,難道我們抹去這段歷史嗎?你現在叫我解釋這段時候給我的子女聽,我想我也解釋不了。那起碼現在有南豐紗廠這東西,帶子女們去看,這個就是我們以前做出來的。他們都會:『哇。』」
陳廷驊基金會展廳內展出的併條機
我們理應銘記的歷史
所謂歷史,是由一段段人生組成。在數字、事實之前,我們更要記得那些輝煌歲月是由一群與我們同樣生於這片土地的人們所打拚出來。不論是從上海移居來香港的王統元及其父王啟宇、放下香港的一切跑到印尼的60幾位香港紗廠員工,或是持續希望為新一代紡織工業作出貢獻的王?樺及黃德君,他們都是造就今日香港的其中一人。正正因為我們牢牢記住,這段歲月才能成為我們最引以為傲的歷史。
按此查閱第一部分。
我們很希望能聽到你的故事!若你或你認識的人曾涉獵紡織業,並願意分享在紡織業工作的回憶,請發送以「CHAT六廠記憶銀行」為題的電郵至enquiry@mill6chat.org,或致電 +852 3108 2399與我們連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