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1個字或以上

「過嚟講嘢」主題講座

請輸入1個字或以上

訂閱CHAT六廠電子通訊

Based on the topic “Textile and Responsibility”, we invited key stakeholders across textile related communitie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t ‘Let’s Chat’.

Session 1 | 塊布咩料?
講者︰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業務拓展總監陳慧欣女士

廚餘造布?曬太陽也可以洗衫?有沒有想過有一種先進的布料擁有自我清潔的功能,能夠在陽光下自動分解污穢,節省人力和水力。

屢獲國際殊榮的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將先進科研技術應用於紡織產品研發上,他們將透過活動與大家分享這些具有特別功能布料背後的技術。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介紹
成立於2006年,提供一站式技術轉移及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服務,務求為紡織及製衣業帶來更強的優勢,推動經濟發展。


Session 2 | 工廠走了之後
講者︰街坊工友服務處(街工)、HERproject

於後工業化的社會,工人的生活亦隨著工業轉型而面臨改變,昔日工廠內的工人究竟如何面對這些轉變?

陳寶珠名曲《工廠妹萬歲!》傳頌多時,早期紗廠內的工人由每天十二小時一班改為八小時一班工作,工人權益亦大幅提升。而在工廠賺錢時,花紅更高達幾個月人工。是節講座邀請了街工和HERproject述說工人在當年與現今面對的問題與有何不同。

街坊工友服務處介紹
成立於1985年,植根在荃葵區,服務工友和基層市民。

HERproject介紹
成立十年,協助全球基層婦女,建立社區連繫,改善生活。


Session 3 | 《繑絲邊》分享會
講者︰阮志雄(雄仔叔叔) 、蔡鈺娟

《繑絲邊》是六廠「文織 — 社區書寫跨界計劃」的其中一個計劃,我們邀請了說故事人阮志雄(雄仔叔叔)以紡織和荃灣為題創作一首長詩,並找來本地藝術家蔡鈺娟用插畫回應雄仔叔叔的文本作品。於文字和視覺藝術間,將他們對荃灣社區及紡織業的故事娓娓道來。

阮志雄介紹
阮志雄(雄仔叔叔),說故事人,也寫詩。曾當中學教師、幼兒教育工作員,劇團教育主任。創辦「四圍講故」,每月在各區講故事。

蔡鈺娟介紹
藝術家,1987年於荃灣出生及長大,兒時搬遷數次皆為同一區,在是次繪本合作計劃,以繪畫與雄仔叔叔一同尋「紡」社區未知的一面。

關於《繑絲邊》
我們對紡織業經常有一個疑問,在當下我們重提在紡織的時候,究竟我們是在紡織什麼呢?本作品取名為《繑絲邊》的意思便在於此,在漢字之中我們不難找到以繑絲邊為部首的文字,而這些文字大多數除了與紗線紡織有關之外,更加與「共同」 、「組織」 、「一起實踐」這類型字眼有關。在現今社會當我們重提紡織的時候,對於繑絲邊身旁的這一片空間又有何想像?這個問題於這幾年間一直懸掛在我們生活的半空之中。

雄仔叔叔的文字與故事,讓我們在天馬行空的真實與歷史之間找到一點點註腳;蔡鈺娟的水彩的線條與留白之間,讓我們在虛構與生活之間找到一個窗口。這兩位創作人為我們提供了一片在繑絲邊身旁的平原,在從前與回憶之中那個抽象的空間尋回敢於想像的一個片刻;站在繑絲邊的身旁我們透過文字、透過紡織、透過半透明的那片藍去尋找更多紡織社區的可能性。

本書的製作過程便正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一個《繑絲邊》的文字計劃,把這兩位創作人拉在一起。計劃開始的時候雄仔叔叔身體抱恙並不宜到荃灣社區實地考察作資料蒐集,當時蔡鈺娟便成為了他的眼睛,每星期到荃灣社區作資料蒐集,及後把相片、文字及她小時候在荃灣生活的回憶放在面書私密的小組內,雄仔叔叔在家裏透過蔡鈺娟的眼睛去看荃灣。

紡織除了是紗線、棉花、纖維之外,更加是一種信任及連結,希望這作品能夠為你帶來更多對紡織的想像及理解。


Session 4 | 一個人的力量
講者︰譚介雲、熊銘健

譚介雲(Helen)從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學習縫紉,從製作衣服給侄女到開始嘗試創立自己的品牌。當中紡織對Helen 而言有甚麼意義?除了金錢收入外,於製作衣服給別人的過程當中還獲得了甚麼,又面對著甚麼困難?是節講座邀請了Helen與六廠設計師阿健談談他們在時裝設計上的故事。

譚介雲介紹
於上世紀的80年代入行製衣業,跟妹妹合作,創立自家手作品牌Lovely Handmade by Helen,與車衣工人製作手造童裝裙,遊走大小市集。

熊銘健介紹
紡織升級再造設計師,生於1981年,有志於服飾紙樣設計,曾留學日本文化服裝學院學習服裝設計。

留言功能已關閉。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