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透思緒的藍:楮覚 郎
29.11.2022
日本天然藍染工匠團隊創始成員之一楮覚 郎分享對藍染的見解以及他在藍染工作中的歷程。
對某些人而言,他們對工藝的熱情是根深蒂固,已經滲透生命的一絲一線之中,留下永不磨滅的足印、指模、殘跡。
在冬季展覽「青出於藍:BUAISOU之日本天然藍染工作」,我們會跟策展人和染匠們細談他們對藍染之色調、材料和工藝的種種着迷。
藍染對你來說是甚麼?
楮覚:在我小時候,有一種風氣,就是所有男孩子都會喜歡藍色,因此我不太感受到藍色的魅力,亦不是太喜歡。
直到我遇上了植物染色,開始喜歡親手製作不同的物品後,並發現在家中也能進行,便感到非常有趣。開始植物染色後,我了解到大部分植物染色的方法都是從植物提取,煮沸然後染色,但製作藍染的方法卻完全不同的。我被這種製造「藍色」的特殊方法深深吸引著。毫無疑問,藍染是很花時間的工作,雖然比對起大多數的植物染色,藍染也許並不是耗時最多的,但仍然需要投入大量時間。
圖片提供: BUAISOU;拍攝: 西本京子
楮覚:等到顏色終於產生,對我來說是恰到好處的,製作過程也是合宜的辛勞。最終得到的成果,就是一種純粹而簡單的顏色。無論工作過程還是作品,最終都將凝聚於在這種顏色上,是一種猶如新生顏色,於我而言,這便是藍染最大的魅力。
圖片提供: BUAISOU;拍攝: 西本京子
你最喜愛的藍染回憶是甚麼?
楮覚:我在大學畢業後,便開始在藍染工房兼職工作,遺憾的是,當時只能接觸藍染的皮毛,並不深入。
移居德島縣的第一年,我們開始使用自己製作的藍染染料進行染色,這是在我的藍染歷程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圖片提供: BUAISOU;拍攝: 西本京子
「靛藍」(indigo)被視為是其中一種最古老的植物染料1,獲人類種植和使用達數千年,其色素來自靛藍植物,經過萃取、發酵、濃縮和氧化等加工程序,在紡織品上呈現出層次豐富的靛藍色調。
圖片提供: BUAISOU;拍攝: 西本京子
在19世紀工業化的浪潮下,生產與消費模式起了變化,對靛藍的需求亦不斷增長。1800年代末,化學家阿道夫・馮・爾(Adolf von Baeyer)從煤焦油中成功確定了靛藍的化學結構,開展了靛藍的人工合成和大規模生產2。合成靛藍染料雖較不環保,但因為非常易得且產率較高,自此成為工業首選3。
談到靛藍,當然不得不提牛仔布(denim)──這款堅固耐用的斜紋面料最初被工人當成工作服,經過20世紀流行文化的洗禮後搖身一變,成為今時今日的標誌風格和全球潮流。
圖片提供: BUAISOU;拍攝: 西本京子
牛仔布的起源至今仍眾說紛紜,據傳牛仔布起源於法國的尼姆,也有說是來自意大利的熱那亞,其後傳到美國,適逢1850年代的淘金熱,造就了牛仔褲風潮。後來亦有研究認為牛仔布甚至可能來自英國,只是當時改了一個法國名字以招徠顧客4。
即使身世複雜,但牛仔布跨越了20世紀,成為我們現今熟悉鍾愛的五口袋鉚釘牛仔褲形態,從最初不起眼的低微出身,在1930年代演變為美國西部勤奮與浪漫的象徵,於1940年代初的二戰期間成為民族認同和戰事成就的標誌,到1960至70年代又變成波希米亞和嬉皮士文化的記號,其後更成為各種社會運動和次文化的載體,並在1970年代末開始昂然踏上高級時裝秀的舞台5。
還有甚麼希望告訴我們?
楮覚:最初我亦曾思考合成靛藍與天然靛藍的不同之處及使用方法的差別。當我第一次製作天然靛藍時,的確對合成靛藍不屑一顧,但畢竟沒有天然靛藍就不可能製造合成靛藍。當我愈深入研讀箇中歷史,就覺得它愈有趣、愈有意思。
牛仔褲,工作服等,都與戰爭及軍隊有點關係的,而我最喜愛的,是牛仔褲。天然靛藍與合成靛藍的故事是非常有趣而且有著貴重的價值,我希望大家謹記天然靛藍與人工靛藍都是同樣重要的。
「青出於藍: BUAISOU之日本天然藍染工作」展期至2023年2月5日。
參考資料:
1 Kawahito, M., Awa natural indigo, NPO Awa Nouson Butai no Kai, 2015.
2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1905/baeyer/facts/
3 Douglas L., Kerstin N., Indigo: Cultivate, dye, create, Pavilion Books, 2018.
4 McClendon, E., Denim: Fashion’s Fronti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Fashion Insitute of Technology, 2016.
5 Fashionary, The Denim Manual: A Complete Visual Guide for the Denim Industry, Fashionary International,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