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與懷舊
18.08.2022
為了向香港紡織業致敬,陳廷驊基金會展廳除了展出歷史文獻和棉紡機器,亦會策劃特別主題展櫃。第三次主題展覽名為「為食紡織」,展現紡織品以及織造技術與城市飲食文化的密切關係。
英文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即所謂「人如其食」。食物不但影響我們的身體和健康,亦能塑造自我身份認同──如何在城市中定位自己、如何為日常生活設定節奏,均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例如每逢周日在同一間茶餐廳與家人共進早餐,抑或定期幫襯街市熟悉的雜貨小舖。食物雖是短時間就腐爛消逝之物,卻已深深融入城市的社會結構之中。
周記醬料
跟許多香港人一樣,我從小聽著爸媽說起童年裡的「飛機欖」、「孖條」、椰子夾酸薑,通常就在晚飯時邊吃邊聊。這些珍貴的傳統片段透過口述一代傳一代,大人說起時念念不忘,小孩聽著也滿懷好奇。
然而,當我們思考香港馳名的飲食文化和傳統時,該如何避免將之簡化為純粹的消費主義或是「老香港」情懷?在藝術館展示食物的文化傳統時,又如何避免流於懷舊心理,不讓觀眾沉浸於全然正面的浪漫氛圍?
「為食紡織」展櫃中「餐桌上的鋪排」
什麼是懷舊?這個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懷舊(nostalgia),即是對過去的渴望,帶我們回到「令人眷戀、具個人意義的記憶」之中,驅使我們保存和珍惜這些回憶。懷舊往往基於情感,具誘導性且效果強大,能在大眾傳播和廣告中帶動消費慾望。
但懷舊亦是一種「滿載情緒的表現」,「建基於『對昔日的概念』而非現實。」懷舊猶如是一層濾鏡,透過其看到的食物都變成了玫瑰色。我們的展覽的確希望創造一種信息共鳴感,但我們該如何保持批判性,不讓展覽變成純粹的情感展示?如何令展覽不限於過度簡化的懷舊?
「為食紡織」展櫃
「為食紡織」的計劃,在多方面也不只單單回顧城市與食物的關係,而是透過紡織的角度,批判性地審視香港的飲食文化。這九個色彩繽紛的展櫃,呈現了紡織品和紡織方法如何應用於飲食文化,當中包括許多大家熟悉的物件,卻鮮有人討論,遑論研究──香港著名的絲襪奶茶所用的過濾茶袋、以傳統織網技法製作的濾勺和竹籃器具、街上大排檔遮蔭擋雨的帆布帳篷等。
林記鐵網
「為食紡織」搜羅香港常見常用的食品、製法及陳設方式,探索了紡織品的各種形式與功能。展櫃裡的陳設,體現了本地的巧手匠心和靈活思考,見證了紡織業對城市各行各業的持續影響。
「為食紡織」展期至2022年10月4日,按此閱讀更多關於「為食紡織」的文章。
參考資料:
Dumbadze, A. (2018) Memory Banks. Artnews. Art for America. https://www.artnews.com/art-in-america/features/memory-banks-63536 [Accessed 17th August 2022].
University of Southhampton. (2013) What Nostalgia is and What It Does. Nostalgia. https://www.southampton.ac.uk/nostalgia/what-nostalgia-is.page [Accessed 17th August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