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達.羅德里格斯.阿列格雷
布蘭達.羅德里格斯.阿列格雷為一位心理學博士,其碩士及博士論文均與跨性別女性相關。她現為STRAP(菲律賓跨性別女性倡導者協會)的董事會成員。阿列格雷亦是香港大學的講師,任教Gender and Sexuality,並即將出版有關跨性別人士生活經歷的刊物。作為一位LGBTQI以及女性議題的運動人士,她經常以專家身份獲邀請到電視及電台節目。於2018年,阿列格雷於香港獲選為最具影響力同志共融推廣大使,並於同年6月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發表演說。她亦為一位合唱團女高音。
圖片由講者提供
扎伊納布.阿利尤
扎伊納布.阿利尤(「扎」)是一位居於萊納佩人領地(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的藝術家及文化工作者。她的作品主要討論「非物質」的物質影響。她為社會動力學中的模控學和時間糾纏作語境分析以了解所有社會技術系統如何互相聯繫以及我們如何透過時間相互牽連。她經常做夢、進行實驗,並透過內建虛擬環境、印刷品、影片、存檔紀錄、寫作、裝置及社區參與式的學習(及捨棄學習)以叩問。
圖片由講者提供
阿善娜也(Asinnajaq )
阿善娜也(Asinnajaq )是Carol Rowan和Jobie Weetaluktuk的女兒,來自加拿大努納維克的伊努朱亞克,現居Tiohtià:ke(蒙特利爾),致力於電影製作、寫作和策展。曾共同創辦為期三日的藝術節「Tilliraniit」以推廣因紐特人(Inuit)的藝術和藝術家,亦曾創作並導演科幻紀錄短片《Three Thousand》(2017),並在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加拿大館共同策劃了藝術團體Isuma的演出。她是因紐特藝術中心Qaumajuq開幕展覽「INUA」的策展成員。其作品曾於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和電影節中展出。
圖片由講者提供
攝影:Pati Tyrell
陳潔詩
陳潔詩為香港學者、教授,研究科技文化、性別研究、文學研究及科幻小說。其博士論文探討電子女性主義,亦熱衷研究德勒茲哲學、科技文化及中國文化哲學的交流。她合編的著作包括《World Weavers: Globalization,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Cybernetic Revolution》(2005)、《Science Fiction and the Prediction of the Future》(2011)、《Technovisuality: Cultural Re-enchantment and the Experience of Technology》(2016)及《Deleuze and the Humanities》(2018)。
圖片由講者提供
崔泰潤
崔泰潤是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現居於紐約及首爾。他於2013年與友人共同創辦了詩意編程學院,並持續教授課堂及具實驗性的工作坊。他受到科學、科技、社會與人際關係中的詩意所啟發,並與其他藝術家和社區成員合作進行電腦編程、繪畫及寫作。崔泰潤相信藝術、社運及教育的共通性,與社運人士及學者研究殘疾權利、環境正義及反種族主義。
他的項目、參與性工作坊、表演及裝置作品曾於香港M+博物館(2020)、美國紐約美國紐約新博物館(2017)、史密森尼美國亞太裔中心(2016)、范艾倫學院(2016)、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2015)、美國洛杉磯縣立藝術館(2014)等展出,亦曾受邀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21)、伊斯坦堡設計雙年展(2018)、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2016)及上海雙年展(2012)。通過各種藝術實踐,他尋求一種具備溫柔、寬容、正義、團結和知識上的親密感。
圖片由講者提供
攝影:Joe Swide
羅拉.戴文多夫
羅拉.戴文多夫是藝術家兼研究員,她質疑科技與文化之間的關係,能巧妙地顛覆和重新詮釋「機器」和「身體」的分類。 她的作品提出對科技的另類理解主要來自於女權主義中的技術科學,致力將效率轉換成參與、控制變成謙遜以及個人主義變為合作與關懷。 作品的形式是裝有嵌入式電子產品、開源軟件及混合媒體系統的服裝和掛毯。
戴文多夫是ATLAS研究所及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資訊科學系的助理教授,並主理不穩定設計實驗室,與藝術家、學生和研究人員緊密合作,開發具爭議性且用於紡織設計的軟件,並曾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及工藝中心等機構的資助。 她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資訊學院獲得博士學位。 戴文多夫現於科羅拉多州博爾德。
圖片由講者提供
阿歷山大・蓋洛威
蓋洛威是一位作家和電腦程式師,致力研究哲學、技術和中介作用理論。他是美國紐約大學媒體研究教授,曾出版數本關於數碼媒體和批判理論的著作,目前正在書寫關於計算理論的深度歷史,預計2021年秋天出版。
圖片由講者提供
小場工匠(里見美香及漢娜.佩爾奈.威爾遜)
里見美香及漢娜.佩爾奈.威爾遜從2006年開始合作,並於2008年成立了小場工匠。她們在創作中探索將紡織工藝和電子技術用作審視當今「高科技」社會中技術層面的媒介。小場工匠以幽默的態度面對科技,經常將她們的作品作為對紡織工藝和電氣工程原型觀念扭曲的批評。小場工匠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對科技進行介入、手工製作及修改,從而更恰當地滿足個人需求。小場工匠 於2009年作為蘇格蘭距離實驗室的研究員,發表了一個網上數據庫,共享他們的DIY可穿戴科技,名為「如何獲得你想要的東西」。 小場工匠現於柏林。
圖片提供:小場工匠
羅璧如
羅璧如
羅璧如現任CHAT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副策展人(共學及社區)。先後於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一級榮譽畢業(2011)及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畢業(2015)。
羅璧如曾任職於國家地理頻道及大學研究員,並於2016至20年間任職香港獨立藝術機構1a空間藝廊經理,策劃多個當代藝術、社區及教育活動,包括於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舉行的「九龍城藝術節@西九」(2019)、「香港視覺藝術評論人培訓計劃」(2017-19) 及新銳當代藝術人才培育計劃(2020)。
她為利豐獎學金「馮氏學者」及獲「本地藝術行政獎學金2018」修畢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博物館管理深造文憑。羅氏曾任大專講師,志於開拓於當代藝術與創意工業中公眾參與的可能。
李勺言
李勺言
李勺言在 CHAT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擔任副策展人。畢業於布朗大學及羅德島設計學院,李勺言持有比較文學及紡織的雙學位,擁有編織、針織和寫作的知識及實際經驗,以研究製造紡織的過程中所引起的不同閱讀體驗。
安娜普娜・瑪美迪普迪
瑪美迪普迪於2016年考獲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科學、技術與現代文化研究的博士學位,師從維貝.比克(Wiebe Bijker)。她研究技術史和印度傳統音樂,從中探索科學創新與藝術創意如何有著相似的認知過程。2016年曾在印度欽奈的著名音樂與舞蹈機構Kalakshetra合辦了一個關於工藝與創新的研討會;2018年於印度的奇拉拉舉辦了一次大型會議,召集了五百多名織布工和國際技術史學者參與。
她的研究興趣包括探索手工匠如何革新其物質實踐,以及如何利用其知識主張以建立當代社會的認可。她目前是德意志博物館PENELOPE計劃的博士後研究員。
圖片由講者提供
莫昭如
莫昭如是一名社區文化發展工作者、民眾劇場工作者、行為藝術工作者,曾創辦《70年代雙週刊》、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和香港國際聾人電影節。身兼作家、翻譯、嶺南大學兼任講師、獨立電影人、1999年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成就獎得主、會議組織者(包括2007年國際戲劇 / 劇場與教育聯盟世界會議以及多個香港藝術治療會議),並致力倡導社區音樂、一人一故事劇場、展望劇場、受壓迫者劇場、SAORI編織和共融藝術等。他亦是《大風吹》、《黑色的天空:南亞香港交流劇本》(亞洲民眾戲劇作品)、《1984/1997》、《來自天安門廣場的聲音》、《革命死了,革命萬歲》的編輯。
圖片由講者提供
阿莫爾.穆洛茲
阿莫爾.穆洛茲現於墨西哥城生活及工作,致力研究於紡織品、表演、繪畫、聲音及實驗性電子產品,探索科技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並對物質形式與社會論述之間的互動擁有濃厚興趣。 穆洛茲經常邀請邊緣社群以創新方式製作電子紡織產品,從而培養當地員工及企業。她曾參加多個駐留計劃,包括2014年及2016年挪威戴爾北歐藝文中心、2015年奧地利維也納文化接觸、2017年德國德紹包浩斯及2019年法國巴黎Google藝術與文化提花計劃藝術家駐留。她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及藝術節中展出,如美國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奧地利美景宮21 Haus、日本東京國立新美術館、法國巴黎國家傢俱管理館、西班牙卡斯蒂利亞萊昂現代藝術博物館、古巴第13屆夏灣拿雙年展、奧地利林茨OK 當代藝術中心/數碼藝術展覽、美國洛杉磯現代工藝博物館等。
圖片由講者提供
Innocent Mutanga
Innocent Mutanga 重塑黑人形象以及提供一個非洲人視角,尤其是位於亞洲的黑人意識。他於2019年初成立香港非洲中心。這個平台暨文化中心透過其場內活動在一星期內吸引了約300名用戶,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中心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非洲文學讀書會、非洲即興藝術創作以及非洲烹飪工作坊等。此外,中心亦會於學校及公司舉辦有關文化素養、文化多元、平等和包容的外展活動以及重慶大廈導賞團。同時,中心亦有不斷建立網絡形象。Innocent Mutanga在津巴布韋出生和長大。他於2013年從家鄉逃到香港,帶著200港幣成為了一個露宿街頭的難民。其後他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人類學,成為首位成功修讀本地大學本科課程的難民,及後於一間投資銀行工作。
圖片由講者提供
再生服裝(思介.古巴賈)
作為跨媒介藝術家及再生服裝的始創人,思介.古巴賈致力於利用歡樂的方式滿足殘疾酷兒的需要,並透過製作一系列以所有尺碼、種族及年齡的酷兒與殘疾人士的服裝,挑戰主流審美觀。他們是《Radical Visibility Zine》(基進可見性小誌)的編輯,本著再生服裝宣言,是適合各個年齡層的酷兒及殘障人士閱讀的刊物。思介.古巴賈在2018年被《芝加哥論壇報》評選為年度芝加哥人物。
圖片由講者提供
攝影:Ryan Burke
睿程(姜葛蘭琴及姜美而)
姜葛蘭琴
姜葛蘭琴(姜太)是睿程有限公司創辦人。從事30多年高級時裝製作的姜太,退休後照顧居住護老院的媽媽,深深感受到現有護老衣物在美感、款和功能上的不足。姜太認為追求美的權利不應受身體狀況和年齡所限,尊嚴和選擇權是基本需要。這段經歴令姜太於2017年創立睿程有限公司,致力為老人以及身障人士製作美觀的適應性服飾。
睿程的產品全於本地生產,全因姜太希望可為基層家庭改善生活。姜太聘用一群基層婦女為她們提供基礎培訓,並提供衣車等設備讓她們可以在家為睿程製作產品,幫補家計。
姜美而
姜美而是睿程有限公司設計總監。畢業於理工大學紡織及服裝學系針織時裝設計及科技專業,卻深感主流消費主義時裝欠缺與使用者之間的連結,時裝的意義只流於表面。
在婆婆住院時得到啟發,於2017連同家人一起創立睿程有限公司,以設計知識結合使用者的切身需要,將愛與尊重融入適應性服飾設計,讓社會上被忽視的一群得到每個人應有的尊嚴與希望。於2019,睿程榮獲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大獎。
圖片提供:姜美而
高橋瑞木
高橋瑞木
高橋瑞木現任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的執行董事及首席策展人。她持有東京早稻田大學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藝術史碩士學位。
1999至2003年間她是東京森美術館的初創策展成員,後來在水戶藝術館的現代美術中心擔任高級策展人,策劃了多項跨領域展覽,展示不同藝術形式,包括漫畫、電影、時裝、表演及視覺藝術。
高橋是2015至2016年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的研究員,亦在亞洲和歐洲各地寫作及授課。
黃子欣
黃子欣是香港逸東酒店旗下酒店品牌Eaton Workshop的文化總監,致力建立更美好的世界。曾參與創辦的慈善組識,包括藝術空間「咩事」(2005-2007),以藝術聯繫政治環境;協助難民及政治避難者的「Learning Together」,透過獎學金、實習機會和領袖計劃提供教育與工作機會;以及「香港女人節」,全港第一個慶祝女性力量、探討女性定義的女人節。曾在研究中心-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擔任策略主管,致力於2011年至2017年撰寫亞洲藝術史變遷,並在2009年至2012年擔任Outset-倫敦當代藝術基金的發展總監。
圖片由講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