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蓉蓉
1982年生於寧波,現生活工作於上海。每當到訪一個城市,畢蓉蓉都會收集當地建築物的裝飾紋樣,並將其經過手工或數碼加工,從而形成包括了繪畫、拼貼、織物、影像、場域特定的裝置等多種媒介在內的綜合性創作手法。那些出現在她作品中的碎片化紋樣失去了原有的語境,卻以另一種抽象的形式將空間轉換為圖像風景。
畢蓉蓉於四川大學中國畫山水畫專業取得碩士學位,繼而在荷蘭獲得Frank Mohr學院繪畫專業藝術碩士學位。她近來的個展包括中國上海玻璃博物館「穹頂」(2017)和中國成都千高原藝術空間「紋樣XI-∞」(2019);她亦有在國內外參與公共藝術項目。
咸京我
生於1966,現居首爾。咸京我透過刺繡畫作、裝置、錄像和表演,探索權力的架構和現實中被扭曲和不平衡的傾向。她的作品大多需要漫長而複雜的研究過程,找尋合適的合作者,與他們建立互信以實踐她的大膽意念。她著眼於潛藏的政治操縱和日常事物的真實性,並把這些令人悲傷的觀察交織著她對當代藝術圈不斷演變的表達手法的檢驗。
她曾在德國柏林(2017)和西班牙馬德里(2019)的Carlier Gebauer畫廊,以及香港佩斯畫廊(2019)舉行個展;其作品亦曾受邀參與國際雙年展和三年展,如新加坡雙年展(2011)、利物浦雙年展(2012)、釜山雙年展(2012)、廣州三年展(2015)和台北雙年展(2016)。她分別在2011年和2016年得到新加坡美術館的亞太釀酒基金會傑出藝術獎及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的年度藝術家獎。
加藤泉
加藤泉
加藤泉生於日本島根縣,現於東京和香港兩地生活及工作。加藤描繪的人形神秘生物廣為人知,他運用木材、軟膠、石頭和織布等多種媒介,打破傳統的圖像形式,探索人與自然之間的界限。
加藤於2007年獲邀參加第 52 屆威尼斯雙年展,此後一直在全球各地展出其作品,包括在東京華達琉美術館(2022)、美國薩凡納藝術博物館(2021)、東京原美術館(2019)、群馬縣原美術館ARC(2019)、墨西哥埃斯孔迪多港 Fundación Casa Wabi(2019)和北京紅磚美術館(2018)舉辦個展。 他最近參與的聯展包括法國的「A Summer in Le Havre」(2022)和檀香山的夏威夷三年展(2022)。
圖片提供:加藤泉
攝影:Claire Dorn
金允寧
生於加利福尼亞州拉霍亞地區,現生活工作於紐約和加利福尼亞州。金允寧因創作抽象極簡繪畫而廣為人認知,如其作品《Synecdoche》,即為描繪人類膚色的單色畫;而另一創作《Sunday Paintings》則是金允寧自2001年起每週日繪畫天空的作品。他的畫作慣常遊走於具象和抽象之間。
他曾參與多項由博物館主辦的展覽,如美國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2013)、聖地牙哥當代美術館(2015)和美國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2017)。他亦獲邀參與沙迦雙年展(2015)和光州雙年展(2018),其作品收藏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柏克萊美術館、布魯克林博物館、Hirshhorn博物館、聖地牙哥當代美術館、國家藝廊、Wadsworth Atheneum藝術博物館和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
大衛・梅達拉
1942年生於馬尼拉,大衛・梅達拉在14歲時移居至紐約。他在哥倫比亞大學修讀希臘哲學和古希臘戲劇後,便開始投入藝術創作。在他的生命中,梅達拉總是遊走和工作於不同的城市,如柏林、愛丁堡、紐約、倫敦和巴黎。他的創作涉及詩歌、雕塑、機動藝術、繪畫、裝置和行為。1994年,他在紐約與亞當・南克維斯成立了蒙德里安粉絲俱樂部。梅達拉的作品捕捉事物轉瞬即逝的狀態,而意想不到的改變和結果也成為他作品重要的一部分。
他獲邀參與多項重要展覽和雙年展,包括由哈洛・史澤曼在瑞士伯爾尼美術館策劃的展覽「Live in Your Head: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s」(1969)、德國卡塞爾第5屆卡塞爾文獻展(1972)、在蒙德里安粉絲俱樂部與亞當・南克維斯一起參與第二屆約翰尼斯堡雙年展(1998)、美國紐約Performa 07雙年展(2007)、澳洲悉尼第16屆悉尼雙年展(2008)、巴西波爾圖阿萊格里第9屆南方雙年展(2013)、澳洲布里斯班第8屆亞太三年展(2015)、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2017)。在2016年,他入選首屆赫普沃斯雕塑獎。
卡葳塔・瓦塔娜嫣恩
生於1987年,現生活於曼谷。瓦塔娜嫣恩以表演和錄像作品關注於被工業和消費主義剝削的工人。在表演作品中,她把身體轉化為機械工具,重現工人工作時重複而機械化的動作。她那色彩豐富的錄像作品則採用了商業廣告的視覺元素,諷刺性地揭露了,當商品被一一上架時,工人們惡劣的工作條件和現狀卻被掩蓋了起來。
瓦塔娜嫣恩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文學學士畢業後,其表演和錄像作品便於多個城市如紐約、悉尼、台北和東京展出。在2018年,她參與了首屆泰國曼谷藝術雙年展。其作品收藏於新加坡藝術館、新西蘭的達尼丁公立藝術畫廊和泰國清邁的MAIIAM當代藝術館。
楊嘉輝
出生並生活於香港。多媒體藝術家楊嘉輝受作曲訓練,2013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音樂創作博士學位。楊嘉輝對於聲音在社會、文化和政治中的影響抱有極大的興趣,他透過跨學科研究探索有關身份、戰爭和文學等議題。
2017年,楊嘉輝獲邀代表香港參與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於香港館進行個展;他的作品也於以下場所展出:紐約Performa 19雙年展(2019)、愛丁堡大學Talbot Rice畫廊(2019)、芝加哥的Smart美術館(2019)、阿姆斯特丹的De Appel藝術中心(2018/19)、美國的紐約所羅門・R・古根漢美術館(2018)、日本大阪的國立美術館(2018)、香港的M+展亭(2018)、曼徹斯特的華人當代藝術中心(2017)、韓國首爾的國立現代美術館(2017)、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文獻收音機(documenta radio)(2017)和杜塞爾多夫藝術館(2016/17)。他的作品收藏於紐約所羅門・R・古根漢美術館、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日本森美術館和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