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1個字或以上

活動: 夏日共學 2017

請輸入1個字或以上

訂閱CHAT六廠電子通訊

「過嚟織兩嘢」公眾編織活動

活動將帶來 6 種編織練習和 4 種編織方法示範,編織方法從每周於福來邨的社區研究及實驗活動「織織星期三」啟發而來,包括六廠紡織品升級再造設計師熊銘健的背帶織機、本地社企 made in sample • 樣品製造合作製作的織織四方城等,鼓勵大家一起落手落腳「織嘢」。

背帶織機 – 讓街坊試玩世上最古老的編織方法,且易於攜帶,能輕易穿在身上進行紡織。
隨身織織框 – 可隨身攜帶的實用編織工具。
織織四方城 – 正方形的移動裝置,可供四人同時編織。
紙皮又織得機 – 在設計師熊銘健的指導下,以回收紙皮製造而成的織布機,以高成本效益和創新方法將回收物料升級再造。
棚仔針織機 – 由黃師傅示範複雜的機械編織技巧。
織長織織牆 – 邀請居民和訪客在福來邨的大型彩色牆壁上一起編織,利用公眾地方的圍欄合力創作藝術品。

「過嚟做嘢」工作坊

  1. 自己拖鞋自己造
    May姐2016曾入選綠星級環保大獎,從1998年便於利東街開設水晶飾物檔,近年來她喜愛做環保手工,希望研究用不同的廢棄物料以創造更多有趣的小作品,將永續概念分享給更多人。May姐將會指導參加者利用舊物料升級再造屬於自己的拖鞋。
  2. 衣車原理介紹返
    小小的衣車包含大智慧,從事紡織行業近半世紀的黃師傅,對紡織機器暸如指掌。活動當日黃師傅將會真人演繹衣車運作原理,解釋不同機種的分別,從針織機,到家用衣車,娓娓道來,由工業大量生產的成衣,到精手縫紉的衣款,他帶大家走入衣車的世界,讓大家對衣車的基本構造加深認識。
  3. 絲印工作坊
    本地設計師袁浩霖與荃灣保良局兒童及青少年發展中心的學生於早前進行了兩節的寫生工作坊,學生首先了解社區,跟老店和街坊談天,認識歷史,再用畫筆記下荃灣地標和親身的故事。寫生的圖畫將會造成絲印網版,於活動當天他們將會親手製作紀念品。
  4. 梭織入門工作坊
    紡織加多點創意,我們邀請了破。格示範如何運用背帶織機編織屬於自己的飾物。他們的流動織機編機,專門為初學者設計,使用梭織手法,比起針織更容易掌握,讓參加者隨時隨地可織出布袋,享受紡織的樂趣。

 

May 姐
座右銘︰「春秋環保物,東西集大成。」,May 姐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亦是環保手作達人,多年研究利用廢棄物料創造不同的作品,遊走不同地方,分享故事和創作。在她眼中,舊物如同老區,充滿生命力,只要稍加創意,便充滿無限的可能。

黃啟勳
人稱黃師傅,從事紡織製衣機械超過三十多年,從日本,美國,德國,英國等地引入先進的自動機械,為製衣業提高生產/品質/技術等科技元素。他熟悉機器,擅長庖丁解牛,解釋衣車的每一部件結構和各種工序,現為六廠工作室的顧問,協助維修及所須機械知識。

袁浩霖
從事視覺創作,身兼設計師、創作人和故事人。他擅長用畫筆記錄城市的小故事,創立「Nice to meet you」項目,觀察城市的轉變,用原子筆為陌生人掃描。他為「六廠夏日共學 — 過嚟織嘢」視覺工作坊的導師,與年青一起創作荃灣的作品。

破。格
以推廣本土梭織文化為核心的香港品牌,由2016年開始致力開發靈活易用 的梭織工具,並開辦多元化的創意梭織工作坊。破。格追溯手紡悠久的歷史,以保留傳統手紡智慧,同時探索梭織的可能性,融入現代化的設計。過往,他們曾跟不同機構合作,舉辦外展工作坊,推廣不同的梭織方法。來年,除教學外,他們將開展全新一頁,推出一系列梭織成品系列。

「過嚟行下」文化導賞團

六廠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合作舉辦的「文化導賞團」,藉口述歷史、翻閱舊日檔案和探訪老店搜集社區故事。導賞團共分為三個主題:紡織歷史、工業與城市發展和荃灣社區,讓公眾能從多角度認識我們的文化,紡織是如何塑造社區、昔日的工人又是怎樣生活?讓我們娓娓道來荃灣的故事。

荃灣社區團 – 導賞團將遊走荃灣市中心的歷史痕跡,解讀荃灣的城市發展過程,了解不一樣的新界發展史。
工業與城市發展團 – 今天荃灣仍保留著工業時代的痕跡,導賞團將走進荃灣的老村、公屋與工業區,由農村工業開始,細說工業城市的發展脈絡。
紡織歷史團 – 九十年代的工業北移,今天的香港製造業式微,工業區也正進行改造,但荃灣的紡織故事卻在後工業年代的社區空間繼續進行。導賞團將走訪過去荃灣工業區,介紹香港紡織業與荃灣工業發展,探討後工業年代工廠大廈的命運,然後也會走到日常社區,看看在社區繼續發展的荃灣紡織業。

「過嚟講嘢」主題講座

Based on the topic “Textile and Responsibility”, we invited key stakeholders across textile related communitie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t ‘Let’s Chat’.

Session 1 | 塊布咩料?
講者︰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業務拓展總監陳慧欣女士

廚餘造布?曬太陽也可以洗衫?有沒有想過有一種先進的布料擁有自我清潔的功能,能夠在陽光下自動分解污穢,節省人力和水力。

屢獲國際殊榮的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將先進科研技術應用於紡織產品研發上,他們將透過活動與大家分享這些具有特別功能布料背後的技術。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介紹
成立於2006年,提供一站式技術轉移及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服務,務求為紡織及製衣業帶來更強的優勢,推動經濟發展。


Session 2 | 工廠走了之後
講者︰街坊工友服務處(街工)、HERproject

於後工業化的社會,工人的生活亦隨著工業轉型而面臨改變,昔日工廠內的工人究竟如何面對這些轉變?

陳寶珠名曲《工廠妹萬歲!》傳頌多時,早期紗廠內的工人由每天十二小時一班改為八小時一班工作,工人權益亦大幅提升。而在工廠賺錢時,花紅更高達幾個月人工。是節講座邀請了街工和HERproject述說工人在當年與現今面對的問題與有何不同。

街坊工友服務處介紹
成立於1985年,植根在荃葵區,服務工友和基層市民。

HERproject介紹
成立十年,協助全球基層婦女,建立社區連繫,改善生活。


Session 3 | 《繑絲邊》分享會
講者︰阮志雄(雄仔叔叔) 、蔡鈺娟

《繑絲邊》是六廠「文織 — 社區書寫跨界計劃」的其中一個計劃,我們邀請了說故事人阮志雄(雄仔叔叔)以紡織和荃灣為題創作一首長詩,並找來本地藝術家蔡鈺娟用插畫回應雄仔叔叔的文本作品。於文字和視覺藝術間,將他們對荃灣社區及紡織業的故事娓娓道來。

阮志雄介紹
阮志雄(雄仔叔叔),說故事人,也寫詩。曾當中學教師、幼兒教育工作員,劇團教育主任。創辦「四圍講故」,每月在各區講故事。

蔡鈺娟介紹
藝術家,1987年於荃灣出生及長大,兒時搬遷數次皆為同一區,在是次繪本合作計劃,以繪畫與雄仔叔叔一同尋「紡」社區未知的一面。

關於《繑絲邊》
我們對紡織業經常有一個疑問,在當下我們重提在紡織的時候,究竟我們是在紡織什麼呢?本作品取名為《繑絲邊》的意思便在於此,在漢字之中我們不難找到以繑絲邊為部首的文字,而這些文字大多數除了與紗線紡織有關之外,更加與「共同」 、「組織」 、「一起實踐」這類型字眼有關。在現今社會當我們重提紡織的時候,對於繑絲邊身旁的這一片空間又有何想像?這個問題於這幾年間一直懸掛在我們生活的半空之中。

雄仔叔叔的文字與故事,讓我們在天馬行空的真實與歷史之間找到一點點註腳;蔡鈺娟的水彩的線條與留白之間,讓我們在虛構與生活之間找到一個窗口。這兩位創作人為我們提供了一片在繑絲邊身旁的平原,在從前與回憶之中那個抽象的空間尋回敢於想像的一個片刻;站在繑絲邊的身旁我們透過文字、透過紡織、透過半透明的那片藍去尋找更多紡織社區的可能性。

本書的製作過程便正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一個《繑絲邊》的文字計劃,把這兩位創作人拉在一起。計劃開始的時候雄仔叔叔身體抱恙並不宜到荃灣社區實地考察作資料蒐集,當時蔡鈺娟便成為了他的眼睛,每星期到荃灣社區作資料蒐集,及後把相片、文字及她小時候在荃灣生活的回憶放在面書私密的小組內,雄仔叔叔在家裏透過蔡鈺娟的眼睛去看荃灣。

紡織除了是紗線、棉花、纖維之外,更加是一種信任及連結,希望這作品能夠為你帶來更多對紡織的想像及理解。


Session 4 | 一個人的力量
講者︰譚介雲、熊銘健

譚介雲(Helen)從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學習縫紉,從製作衣服給侄女到開始嘗試創立自己的品牌。當中紡織對Helen 而言有甚麼意義?除了金錢收入外,於製作衣服給別人的過程當中還獲得了甚麼,又面對著甚麼困難?是節講座邀請了Helen與六廠設計師阿健談談他們在時裝設計上的故事。

譚介雲介紹
於上世紀的80年代入行製衣業,跟妹妹合作,創立自家手作品牌Lovely Handmade by Helen,與車衣工人製作手造童裝裙,遊走大小市集。

熊銘健介紹
紡織升級再造設計師,生於1981年,有志於服飾紙樣設計,曾留學日本文化服裝學院學習服裝設計。

「過嚟睇嘢」研究成果展示

「香車製造」是六廠與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於荃灣舉辦的社群參與及共學計劃,藉着製造圍裙發掘生活的可能性,為生活提供另類的選擇。將科技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另一方面,透過與檔主交流,了解更多關於不同行業的故事,增加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

活動中我們利用先進的紡織科技,包括四合一功能(防水,防油,防污和抗菌)及含有自動清潔技術的布料,結合設計與嶄新科技,六廠團隊走進香車街,與街市檔主合作,了解他們的需要,並製造另類的圍裙。

返回上一頁

X

特別安排

CHAT六廠及六廠小店將於下午12時30分重新開放,敬請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