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服裝(思介.古巴賈)
作為跨媒介藝術家及再生服裝的始創人,思介.古巴賈致力於利用歡樂的方式滿足殘疾酷兒的需要,並透過製作一系列以所有尺碼、種族及年齡的酷兒與殘疾人士的服裝,挑戰主流審美觀。他們是《Radical Visibility Zine》(基進可見性小誌)的編輯,本著再生服裝宣言,是適合各個年齡層的酷兒及殘障人士閱讀的刊物。思介.古巴賈在2018年被《芝加哥論壇報》評選為年度芝加哥人物。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攝影:Ryan Burke
崔泰潤
崔泰潤是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現居於紐約及首爾。他於2013年與友人共同創辦了詩意編程學院,並持續教授課堂及具實驗性的工作坊。他受到科學、科技、社會與人際關係中的詩意所啟發,並與其他藝術家和社區成員合作進行電腦編程、繪畫及寫作。崔泰潤相信藝術、社運及教育的共通性,與社運人士及學者研究殘疾權利、環境正義及反種族主義。
他的項目、參與性工作坊、表演及裝置作品曾於香港M+博物館(2020)、美國紐約美國紐約新博物館(2017)、史密森尼美國亞太裔中心(2016)、范艾倫學院(2016)、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2015)、美國洛杉磯縣立藝術館(2014)等展出,亦曾受邀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21)、伊斯坦堡設計雙年展(2018)、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2016)及上海雙年展(2012)。通過各種藝術實踐,他尋求一種具備溫柔、寬容、正義、團結和知識上的親密感。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攝影:Joe Swide
崔秀炫
崔秀炫是非二元、第三文化韓裔後代。 他們出身於香港,父母是韓國人,曾居於韓國、菲律賓、加拿大及美國。他們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提供機會去親身了解錯綜複雜的全球化、資本主義、殖民主義以及宏觀的狀態如何影響人類本體論與關係的毫釐。 他們對全球黑人、原住民和有色人種(尤其是酷兒和跨性別)群體的團結行動特別感興趣。他們共同創立團體「由我們為我們(BUFU)」,亦見於 《村聲》、《尼龍雜誌》、《Hyperallergic》、《The Fader》等出版刊物。 BUFU的曾與多個機構合作,包括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皇后博物館、新女性空間、新博物館、阿博隆斯藝術中心及詩意編程學院。團體曾獲選為芳草地藝術中心百大人物,此獎項曾授予社運人士與藝術家如塔拉納.伯克、珍奈兒.夢妮、珍妮特.莫克等。他們現時是布魯克林社區基金會培育計劃的駐埸藝術家,亦曾參與美國紐約的Eyebeam藝術科技中心駐場計劃。他們曾在2018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中擔任大館當代美術館的演講嘉賓,題目為「勞動與特權」,並於2017年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職涯實驗室:藝術與社會運動」擔任講者。
藝術家提供
攝影:Maya Tanaka
SINSHAN(單浩賢)
最好與最壞時代下的殖民孩童,被指控為奇葩,但仍自豪地守護頭上的七色光環。他於2019年在香港理工大學及瑞典紡織學院完成時裝及紡織設計學士學位。
他正穿梭於時裝界的斜槓青年創業者,以瑜伽、冥想以及時尚舞風作為日常修練。間中也會潛入派對於DJ台上為舞池打碟。
圖片提供:Jessie Yip
Harmony ‘Anne-Marie’ Ilunga
Harmony ‘Anne-Marie’ Ilunga現為心理學本科生、模特兒及難民協作組織Learning Together聯合創辦人。面對作爲少數族裔模特兒的歧視,她創立了時尚倡議組織Harmony HK,致力提高大眾對少數族裔群體的認知,並挑戰香港種族多元不足的問題。
圖片提供:John David Dela Peri
Karen Yiu
Karen Yiu的於香港浸會大學畢業後成為註冊社工。但憑藉對藝術和設計有濃厚興趣,2003 年她遠赴倫敦時裝學院,修讀化妝設計,並開始藝術創作的職業生涯。她是一位精通髮型和化妝的設計師,擁有超過15年的經驗,也是一位出色的人體彩繪藝術家,在城市中的各種項目探索自己的激情和創造力。
Karen對化妝設計充滿熱情。她認為,作為化妝師,不僅只懂得如何化妝,還應該掌握創新想法和創造新穎視覺效果的條件。
鄧詩廷
鄧詩廷是一位出生及成長於香港的攝影師,於美國加州斯克利普斯學院獲得心理學學士並副修藝術系。
對人類境況的迷戀成為了鄧詩廷創作的靈感,她將攝影視為生命的隱喻,一個不斷自我探索的循環。透過捕捉心靈上潛意識的脆弱和轉瞬即逝的生命,她的創作取向經常對於我們可能錯過的事物帶有靈敏度。配合原創詩句,她的作品常賦有激勵的力量和帶有治癒的意圖。
過去的個人展包括「Solace」(The Wild Lot,2020);「遇上荃灣」(南豐紗廠,2020);「A Body Of Work 」(香港逸東酒店,2019)。群展包括由Storyteller 2020年策劃的「The Heart Seeker」;香言Scentory2020年策劃的「回家」以及由Bamboo Scenes2017年策劃的「視角香港」。她的作品曾被收錄於《iWeigh》(UK)、《Shado Mag》(UK)、《文化者》、《顯影》、《號外》、《Ariana Life》 以及《Madame Figaro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