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雅筑
出生並工作於台北,作品在探討身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以及社會環境議題,涉及複合媒材雕塑、現地裝置、環境藝術、繪畫影像、社區合作與織物研究等。作品經常反映與生與死、陰陽、身份與偽裝、私人與公共、已知與未知、人工與自然相關的邊界主題,從旅行經驗和豐富的世界編織歷史中汲取靈感。材料本身俱有原始意義但往往被其象徵意義所掩蓋,以擬物體的概念試圖消滅實用物與雕塑、功能和美學之間的疆界,作品通常透過紡織技藝表現,過程包括隨著時間的演變所產生的事故、質變,並接受其自然形成的狀態,包含不穩定的媒介如植物、陽光、鹽和水,亦思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作品曾於多國展出,著有「織物地圖」(1至3集),亦從事纖維藝術教育工作。
維妮拉.哈利科娃
維妮拉.哈利科娃現為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講師,她是一位人類學者,研究印度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傳統醫學、食物、民族主義和性別。 哈利科娃獲得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在此之前,她分別在印度和俄羅斯完成了人類學碩士和學士學位。 除了英語和俄語的學術出版物外,哈利科娃也會為《Cultural Anthropology》撰寫關於教育的網絡文章。
Tejaswini Niranjana
Tejaswini Niranjana現任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兼系主任,也是印度亞美達巴德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客席教授。她曾為中印藝術合作項目「Saath-Saath:跨越水域的音樂2018」策展人。
她的著作包括:《動員印度:印度與特立尼達千里達之間的女性、音樂與移民》(達勒姆,2006年)和《孟買的音樂愛好浪潮》(將於2020年由杜克大學出版社出版)。 她所參與編輯的書籍包含與王曉明共同編輯的:《亞洲現在族譜:亞際文化研究》(德里,2015)。
Bindhu Malini Narayanaswamy
Bindhu Malini Narayanaswamy是印度歌唱及作曲家。她是少數同時受來南印度卡納提克和北印度印度斯坦兩種古典音樂規格訓練的藝術家之一,並一直致力於不斷努力探索在自身嚴格經典根源之外尋求其他形式和傳統的途徑,並追尋音樂所具有的純粹靈魂感染力。這些經歷使她創造既隨意又自信的個人表演風格。Narayanaswamy曾為印地語、卡納達語和泰米爾語的電影、戲劇作品和獨立專輯創作和演唱。
Kathleen L Wyma
Kathleen L Wyma是一位藝術史學家和獨立策展人,她的研究專注在全球現當代藝術,並且著重在印度為主要研究範疇。Kathleen L Wyma於2007年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以論文:〈1960 – 1990年當代印度藝術中激進主義的話語與實踐〉完成博士學位。她常常為印度當代藝術展覽以及論文集撰寫專文,近期的著述包括:〈詩學和削足適履的可能性〉,Zakkir Hussain: The Procrustean Bed ,孟買,Guild畫廊,2017;〈代表邊緣的攝影:重新思考印度農村攝影〉,《在印度的攝影:從檔案到當代實踐》,Aileen Blaney 和Chinar Shah編輯,德里: Bloomsbury Publishing,2018,以及〈建構非物質遺產的環境向度〉,Arunkumar HG: CON-struction(德里:Espace 畫廊,2018)。Kathleen L Wyma現於香港大學藝術系任教。